民国教育总长张一麐致易顺鼎诗札
思进轩藏品。
尺寸:26.5x17.5cm
钤印:张一麐(白文)
此通手札为正式呈送诗札稿件,
上款人为清末名士、大诗人易顺鼎。
此札通篇结字大小参差,错落有致,
笔势开阔,文气十足。
民国名士手迹,吉光片羽,
能留下片札墨迹已是弥足可珍,
张一麐自书诗札世本罕见,
加之上款人为清末大名士易顺鼎更为稀有,
所谓奇货可居,诚可宝也。
释文:
不如意事什八九,大有心人无二三,好丽殷勤韩子
语,许身稷契杜公谈。
哭庵诗名满天下,哭庵吏事无人知,忏尽东南
金粉气,益阳功业岂为奇。
读
哭庵诗戏效龚定庵体率题二绝,知不免东施效
颦也,一麐呈稿。
张一麐(1867~1943),亦作一麟,字仲仁、峥角,号公绂、民佣,别署大圜居士、红梅阁主,吴县(今苏州市区)人,是著名的爱国人士。幼有神童之誉,12岁中秀才,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顺天乡试举人,为候补知县。光绪二十四年康有为、梁启超提倡维新变法,他与章钰、孔昭晋等人在苏发起苏学会。光绪廿九年,录取经济特科,被分往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处任职,兼任北洋《法政学报》主笔。民国初年,复入袁幕,任总统府秘书、机要局局长。民国4年调任教育总长,期间推广注音字母,注重书写文字改革。民国5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而辞职南归,他曾经三谏袁世凯,时人誉其为袁氏身边的文胆,袁世凯称帝失败,方感张一麐乃真国士,感概其“书生之见”实为治国箴言,但为时已晚,祸国殃民之局已成。民国6年任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民国8年南北议和时,被推为和平期成会副会长。民国10年当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当年,他劝说吴佩孚停止内战,创议召开和平会议。会议失败后,不复问政事,闲居故里,谋桑梓福利。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即建议创办《斗报周刊》,号召奋起救亡图存。民国21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爆发后,即组织治安会,募集衣物、药品、食品慰劳前方将士。民国25年救国会“七君子”事件发生后,他多方奔走,设法营救。“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抗敌后援会,捐募军需,救护伤员,收容难民,并拟组建60岁以上的老子军,手订章程。苏州被日军侵占后,张一麐辗转至重庆。民国27年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期间曾多次在参政会上申斥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民国28年秋居香港,曾三度乘飞机赴重庆参加国民参政会会议。民国32年10月24日,因急性肺炎病逝于重庆。
曾与张謇组织苏社;与吴荫培等创设吴中保墓会,保护乡里文化遗迹;参与《吴县志》总纂;张一麐抗战前在苏州时,与章太炎、李根源交游,苏州人尊敬地称张为“仲老”。特别是因为他与李根源过从甚密,而张以文显,李以武著,一文一武,誉隆吴中,被人称为“吴中二老”,郭沫若赞其为“天下大老”。著有《心太平室诗文钞》《五十年来国事丛谈》《现代兵事集》《古红梅阁别集》等。
上款人:易顺鼎(1858~1920)清末名士、大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光绪元年举人。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很多,有: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最出名者为“哭庵”。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易顺鼎天生奇慧,五岁能作对,十五岁补诸生,刻诗词各一卷,其《眉心室悔存稿》传诵一时,有“龙阳才子”之称。他的父亲易佩绅曾任山西、四川、江苏布政使。易顺鼎少时受过湘中大名士王闿运的点拨,很受其赏识,将他和曾国藩的孙子曾广钧并称为“两仙童”。与宁乡程颂万、湘乡曾广均齐名,人称“湖南三诗人”。他又与袁克文、何震彝、闵尔昌、步章五、梁鸿志、黄秋岳并称为“寒庐七子”是近代有影响的大诗人之一,其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湖北樊增祥齐名,有“北樊南易”之称。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易顺鼎深感失意,发出“名士一文值钱少”的喟叹,进入暮年的他,有感于怀才不遇,一事无成,于是以遗老名士自居,漂泊京师,放浪形骸,风流自赏,与樊增祥等寄情于诗酒声色。1920年8月在北京于贫病中死去,终年63岁,1927年归葬于老家汉寿。
易顺鼎诗才奇绝,诗作多部,有《琴志楼编年诗集》、《丁戌行卷》、《摩图阁诗》、《出都》、《吴莲》、《蜀船》、《巴山》等诗集存世,尤以《四魂集》最为著名。
思进轩读札杂谈:
“不如意事什八九,大有心人无二三”,
开句即道尽世间人情冷暖,
“哭庵诗名满天下,哭庵吏事无人知”,
张一麐和易顺鼎都有“神童”之誉,皆是少年得志之辈,后又同为袁世凯幕僚,仕途一样坎坷,可谓相交相知。易顺鼎一生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早年风光无两,晚年交游零落,郁郁寡欢,落差巨大,此中经历,个中滋味,自是难以一言蔽之,其自号“哭庵”当有所指。此两句明有调侃易顺鼎仕途坎坷的无奈,实则也有共鸣、自嘲之意。前辈高士八大山人有:“墨痕无多泪痕多”之句,落款“八大山人”亦特以“笑之哭之”艺术手法表现,道尽平生满腔不甘,亦是同病相怜之人,想若易顺鼎与前辈相识,必当引为知己,惺惺相惜耳。
某日在网上找资料,发现百度百科张一麐专栏有一手札,细看竟是余手上藏品之草稿,由草稿也知诗中“益阳”乃谓吴文忠少时,亦有风流之誉的典故,而“杜公谈”原是作“杜陵谈”,“韩子语”原为“韩子意”,相较可见老一辈文士精雕细琢,只字考究的敬业精神,都说收藏有时讲究缘分,此话不虚,今有缘得见此札,幸甚至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