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翰林,道光同知姚学濂(姚幼溪)花笺诗札一通,
诗札尺寸:25x24cm,
思进轩藏品。
释文:
青莎台上起书楼,
绿藻潭中系钓舟。
日晚欲行深竹里,
月明多上小桥头。
暂尝新酒还成醉,
亦出中门便当游。
一部清商聊送老,
白须萧飒管弦秋。
高卧闲行自在身,
池边六月柳条新。
幸逢尧舜无为日,
得作羲皇向上人。
四皓再除犹且健,
三川罢守未全贫。
莫愁客到无供给,
家醖香浓野菜春。
南院今秋游宴少,
西坊近日往来频。
假如宰相池亭好,
作客何如作主人。
赓臣六儿见两兄皆有余书摺叠扇,伊独无,
今值余久病不愈,恐一朝化去手泽无存焉,
因持此笺为请,书此予之。
岁甲午重阳后八日。幼溪。
钤印:乐夫天命复奚疑(朱文)。
此通诗札购于2013年1月份,不觉已过11年矣,
当时藏品为一组三通,两通姚学濂,一通姚肇槐,皆为我所收藏,此为其中之一,
此札花笺精美典雅,
用纸为“双钩鹤寿铭字笺”,笺上有款识:“吟香阁主人双钩鹤铭字制笺,时辛巳立秋作于武昌客舍”字样,
书写内容为唐代白居易诗《池上闲咏》二首加《代林园戏赠》,
诗书俱佳,文气十足,观之赏心悦目。
此札我尤自珍爱,常读之忘倦,爱不忍释手,
古人云:物聚所好!信哉!
前辈有知,当不谓辜负也。
注:
“四皓”指秦末隐居商山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人须眉皆白,故称商山四皓。泛指隐居不仕、年高望重的人。
“家醖”指家中自酿的酒。
“乐夫天命复奚疑”一语出自于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意思是: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此印钤于此处颇为应景。
姚学濂(1840-1895)字讓泉,号幼溪,明清两代湖州府名门望族“吴兴适溪姚氏”之后,明代著名理学家姚舜牧第19世孙,姚经绮长子。清代道光至光绪期间任江西候补知县历署南城吉水永宁等县事花翎加同知衔。原配夫人为福建邓氏,翰林安徽池宁太广道讳瀛公十二女(邓瀛(1804-)字登三,号介槎,福建上杭人。道光九年(1829)已丑进士,翰林院编修,安徽宁池太广道。),继室江西蒋氏,道光已酉拔贡生咸丰辛亥举人候选员外郎讳芳公女。有四子一女:长子姚肇崧,字景之,号咫园,江西候补知府。次子姚肇槐,字立三,号臞叔。姚肇桢(殇),姚肇梅。女一未嫁卒(见《吴兴姚氏家乘》)。善诗词、书法,与道光名诗人王权(字心如,号笠云)、萧国本(字漱泉)等有诗词唱和,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有其团扇书法作品。
一开始原藏家将书者鉴定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七期的国民党陆军炮兵学校团长姚学濂(1909-),并提出网上资料别号“法溪”错误,实应为“幼溪”,而同批次的姚肇槐未有资料。此几通诗札我第一眼见到就很喜欢,2013年1月份收藏后,本着小心求证的心态,我翻查了大量资料,但资料大抵都指向这位潮阳籍的国民党将军,而这位国民党将军又没有手稿笔迹可参照佐证,后又发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有一件姚学濂团扇书法作品,风格与诗札相类,信为同一人所书,但博物馆虽将该作年份定为清代,书家资料却是空白,是故心存疑虑,一时无解。
6年后即2019年,某日无意中在网络论坛发现一姚氏族谱帖子,内容为《吴兴姚氏家乘》电子文本版,帖子很长,静下心来,仔细翻阅,不禁大喜,发现该族谱不单收录有姚学濂的生平资料,还记载其有四子一女:长子姚肇崧(字景之,号咫园,江西候补知府。)、次子姚肇槐(字立三,号臞叔。)、姚肇桢(殇)、姚肇梅。女一未嫁卒。结合此同批藏品有“姚肇槐”诗札,且有“立三”款识,正好都能对应上了,至此抽丝剥茧,真相大白。
诗札款识中有“赓臣六儿见两兄皆有余书摺叠扇,伊独无,今值余久病不愈,恐一朝化去手泽无存焉,因持此笺为请书此,予之。”“赓臣六儿”从字面理解应为,姚学濂有个排行第六,名叫赓臣的儿子,因为见到他的两位兄长都有父亲手书的摺叠扇而他没有,正好这段时间他又身体不好,久病未愈,怕一旦撒手人寰,手上没有其手迹,所以准备了这件笺纸,请他写了这件诗札。姚学濂出生于1840年,诗札落款甲午重阳,反推可知此时甲午年对应为1894年,时姚学濂54岁,此诗札款识写到:“久病不愈,恐一朝化去”,不想一语成谶,写完此通诗札,隔年1895年姚学濂即去世了,享年55岁,真是冥冥中自有定数,此诗札或真成其绝笔耳,不胜感概。《吴兴姚氏家乘》中少了对姚学濂六子的记载,此应为族谱收录不全之故,正好可互证互补。
姚舜牧(1543-1627)字虞佐,号承菴,姚讓子,为明代理学名儒,吴兴适溪姚氏望族的奠基人及代表人物。万历癸酉举人,初任广东肇庆府新兴县知县,敇授文林郎。署广西全州知州,调江西广昌县知县。以子祚端官封文林郎、御史;以孙延著官赠中议大夫,晋赠大中大夫。著作等身,代表作有《来恩堂文集》等。
附:
“适溪姚氏”就是居住在湖州姚家埭的姚氏家族,世代业农。第7世姚舜牧于明万历元年(1573)中癸酉科举人,首次踏上科场,进入仕途。並生有六子六女,抪下了家族人丁兴旺的种子。万历三十五年(1607),长子姚祚端登丁未科进士第,从此科第绵绵,簪缨不绝,开始姚氏家族的兴盛期。六子姚祚重的二个儿子姚延启、姚延著是清顺治已丑科同榜进士,姚延著三子姚淳焘又中康熙丁未科进士,有了父子二世进士的科场佳话。姚延著四子姚淳起孙姚世金荣、姚益濠是雍正朝的父子举人。到姚延著五子姚淳显的三子姚德里中雍正庚戌科进士。到了嘉庆朝亦是姚延著房支出现状元姚文田。姚延著房支形成了“适溪姚氏”家族的最盛房。
根据《吴兴姚氏家乘》的科举统计:进士9人(其中武进士1人),举人17人(其中武举人4人),副榜3人,贡生36人,太学生3人,监生147人,庠(廪、增、附)生165人,荫生2人,祠生2人。职官(含武职)11人,从九(八)品3人,封赠(单纯得封号的男性)12人。这样庞大的科举仕宦队伍和知识群体,充分说明“适溪姚氏”家族是明清两代湖州府的重要望族。(文字来源《明清两代湖州的望族资料集》第四十五册编后记)
明清士大夫雅称“同知”为“司马、分府”。
“同知”,明清时期的官名。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同知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同知办事衙署称“厅”。另有知州的副职称为州同知,从六品,无定员,分掌本州内诸事务。康熙后,一些派驻在外分管某一事务的同知,逐渐成为主持当地政务的实际长官,此区域递为“厅”,是为“散厅”。这些散厅级别等同于州县,同知视如州县官,不再是副职。
|